经开区法院力推“一镇街一法官”优化基层社会治理 |
||||
|
||||
|
||||
以前打官司,当事人要走流程、要到庭,威海经开区法院实施“一镇街一法官”工作机制以来,法官走出法庭,深入镇街敲开群众家门已成为常态,使“庭上法官”变成了“老百姓家门口的法官”,为镇街干部、群众释疑解惑,把矛盾隐患化解在前头。 据悉,今年以来,威海经开区法院坚持和完善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,注重将司法审判职能与市域社会治理实践相结合,探索实施了“一镇街一法官”工作机制,通过将审判重心前移、力量下沉、内外衔接,推动法院一站式多元解纷向基层延伸、向社会延伸,做到矛盾纠纷村村可解、多元化解、一网通调。 “把脉”政府决策 助推依法行政 基层是社会治理的基础,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,就是要扎根基层,贴近群众。经开区法院以5名联系法官为支点,分别对接辖区5处镇街,与镇街分管政法工作的副书记建立“点对点”联系,构建起横道边、纵到底的法院与镇街、群众“线上+线下”的全方位法律服务体系。 自威海东部滨海新城开发建设以来,涉及村居土地、海域滩涂征收和房屋拆迁等矛盾问题逐渐涌现,且多以群体性纠纷的方式出现。为此,镇街在研究相关议题时,多次邀请法官通过远程视频或现场列席等方式参加,法官提出法律意见,帮助解决和预防了大量纠纷隐患,有力保障了棚改回迁扫尾、国际经贸交流中心建成运营等重点项目顺利完成。 “一镇街一法官”工作机制实施后,镇街党委政府有法律问题,可以第一时间请教法官,法官也能为镇街重大决策进行司法‘把脉’,变事后审理为事前预防,为基层政府依法行政提供了坚强法治保障。 “定岗”直通一线 促进“案结事了” 扎根基层,必然要服务基层。联系法官每月至少两次到镇街与群众交流,面对面解答群众疑问,对不属于法院受理范围的事项,及时引导到职能部门处理,确保群众反映问题事事有落实、件件有回音。 据统计,活动开展以来,联系法官已多次走进镇街进行巡回开庭和法治宣传,现场参与处理自然村疆界划定、拆迁款分割、小区地上车位争议等群体性纠纷30多次,法官在冲突现场运用“调前讲法、调中明法、调后析法’的方式,力争“大事化小,小事化了”,不仅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,也增强了当事各方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。 上半年,经区法院受理了某社区一起因生活噪音引发的邻里诉讼,双方当事人因不服公安机关行政处罚,官司从经区法院一直打到了威海中院和山东省高院,为了化解邻里纠纷,促进双方关系和好,承办法官主动联系社区工作人员,通过到社区还原现场的方式实地调解,一揽子化解了双方4件案件,实现了“一事调解,四案息诉”的良好效果。 做好群众“家门口”司法服务也是延伸审判触角的生动实践,为提供高质量服务,对特殊困难居民法官会上门服务,同时还会带案下访、带案回访,及时做好判后答疑工作,引导当事人申请执行,或督促被执行人主动履行,零距离为群众排忧解难。 创新“法官+网格” 多元解纷促和谐 “本来想跟物业公司杠到底,没想到法院调解工作这仅用一周就解决了我们之间的官司,不收费也不开庭,真是太方便了。”近日,家住经开区某小区的许某表示。 此前,许某因房屋漏水与物业公司产生争执,便一直拒付物业费。今年6月15日,物业公司将许某诉至法院,联系法官第一时间与当地“网格调解室”联系,共同商讨制定调解方案,并与人民调解员一同主持进行诉前调解。仅用时一周,就促成双方握手言和,物业公司当场联系开发商维修漏水问题,许某也及时缴清了物业费。 近年来经开区法院在与镇街法治力量深度融合的基础上,进一步落实同区“一站式”矛调中心、15处社区“网格调解室”和21处专业性、行业性调解组织等多元解纷力量共建机制,不断丰富合作方式,建立起了“1+1+N”的基层解纷新格局,并促进965件纠纷在诉前调程序得到化解。 同时,法院定期组织对镇村干部、人民调解员及综治网格员进行培训,不断扩充基层解纷“生力军”;对建筑、物业等涉众、群体性纠纷较多领域,邀请主管部门、行业协会、企业家和律师代表进行座谈,听取多方意见,传达审判理念和解纷思路,打造专业解纷新亮点。 “经开区法院牢固树立全区多元解纷‘一盘棋’理念,充分利用‘一镇街一法官’工作机制的推行和效能,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高效的司法服务,同时引导推动更多法治力量向疏导端发力,持续扩大基层解纷的“朋友圈”,共同推动基层社会治理从‘化讼止争’向‘少诉无讼’的转变,力争让纠纷止于未发、解于萌芽,让有限的司法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,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。”经开区法院党组书记、院长原永忠说。 |
||||
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|